秋怀三十六首·其二十一
邵雍〔宋代〕
寒露缀衰草,凄风摇晚林。
鸟声上复下,天气晴还阴。
节改一时事,人怀千古心。
谁云子期死,举世无知音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寒露点缀着枯黄的草丛,凄冷的秋风吹动着傍晚的树林。
林中鸟儿的鸣叫声时高时低,天空时而放晴时而又转阴沉。
季节更替不过一时景物变迁,人心却常怀千古不变的深沉。
谁说知音子期已逝,世上再难觅得真正知音。
注释
衰草:枯草。
晚林:傍晚的树林。
子期:锺子期,名微,字子期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汉阳人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,与伯牙并称为“伯牙子期”。
赏析
这首诗是《秋怀三十六首》中的第二十一首,主要描绘寒露时节的秋景,抒发了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。
首联“寒露缀衰草,凄风摇晚林”,勾勒出一幅秋日画卷:寒露如细碎珠玉,点缀于枯黄衰草之间,凄冷秋风则轻拂着傍晚时分的树林。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日典型景象。寒露凝结于衰败草叶之上,宛如晶莹泪滴,为秋意平添了几分凄美;秋风呼啸,穿梭于暮色中的树林,那瑟瑟颤动的枝叶,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季节的哀愁。如此描写,不仅精准点明了时令特征,更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,使读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,瞬间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秋日世界,感同身受。
简析
本首诗主要描绘寒露时节的秋景。首联勾勒出寒露缀草、凄风摇林的孤寂秋景;颔联借鸟声上下、天气阴晴,渲染秋日变幻;颈联将季节更迭与人生感悟相融,升华诗意;尾联运用钟子期与俞伯牙典故,表达对知音难觅的豁达态度。全诗借景抒情,从自然之景细微变化到对人生、时间、知音的思索,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。诗人用词精准、对仗工整,此诗不仅是秋日感怀,更是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,激励人们坚守内心信念,追寻知音 。
邵雍
邵雍(1011年—1077年),字尧夫,生于范阳(今河北涿州大邵村),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(今河南林县康节村),天圣四年(1026年),邵雍16岁,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(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),卜居于此地。后师从李之才学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与伏羲八卦,学有大成,并著有《皇极经世》、《观物内外篇》、《先天图》、《渔樵问对》、《伊川击壤集》、《梅花诗》等。嘉祐七年(1062年),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,自号安乐先生。出游时必坐一小车,由一人牵拉。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,两度被举,均称疾不赴。熙宁十年(1077年)病卒,终年六十七岁。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。 1652篇诗文 437条名句
卖油翁
欧阳修〔宋代〕
陈康肃公善射,当世无双 ,公亦以此自矜。尝射于家圃,有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久而不去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(善射 一作:尧咨善射)
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翁曰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康肃忿然曰:“尔安敢轻吾射!”翁曰:“以我酌油知之。”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,而钱不湿。因曰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康肃笑而遣之。
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?(部分教材无此句)
葛溪驿
王安石〔宋代〕
缺月昏昏漏未央,一灯明灭照秋床。
病身最觉风露早,归梦不知山水长。
坐感岁时歌慷慨,起看天地色凄凉。
鸣蝉更乱行人耳,正抱疏桐叶半黄。